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1405期4版)宁夏有座明长城

作者:   时间:2014-09-12   点击数:

大漠、孤城、烽火、旌旗、铁衣、羽书……我脑子里这一连串的意象,均来自于上学时读过的那些边塞诗。可是,边塞于我却是遥远的,遥远得就像日月星辰。

在我的印象里,边塞是寒冷的。北风、雪花,马毛如猬,角弓不张;边塞又是凄惨的,衰草连天,白骨难收;边塞更是雄性和阳刚的。白刃闪闪,热血纷纷,醉舞金甲,鼓动山川……

公元2013年7月21日,我风尘仆仆来到宁夏贺兰山南麓,站在三关口蜿蜒、残破的明长城上,却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诗里的阴冷、紧急、凄惨和血光,有的只是一片寂静、沉默和孤独。

我仔细观察了那长城——石块砌基,黄土、沙砾夯就,瓷实得犹如拳击队员的胸肌。沿山脊起伏、延伸,拐弯处有墩台、烽火台、城堡等,虽多已坍塌,但依稀可辨。据说,明时蒙古鞑靼、瓦剌等部落常从内蒙古的阿拉善台地进入贺兰山关口烧杀掠抢,并由此直驱平原。明统治者为了边防和国家的安全,不惜万金,于三关口筑起了这道南起大坝堡,北至三关口,长达约八十公里的长城,并设置关隘,使其成为古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物是人非。如今的明长城更像是牙齿脱落殆尽却仍张着的一张嘴巴,发不出一丁点儿的呐喊和愤怒。而那些金甲将士、帐中美人、边塞诗人;那些铁蹄如飞,马刀霍霍的鞑靼、瓦剌人,也早已被北风带走,被黄沙掩埋,被沙砾砺碎……

那天,我正从明长城上走下,一位蹒跚而至,体力不支的朋友仰头问我:“上面有什么?好看吗?”显然,他有些踌躇,或者失望。我大声对他说:“大草原……阿拉善……蒙古包……大片大片的羊群,还有牧羊女……”其实,我没对他说,在上面什么景色我也没看到,看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一道长城——它也曾固若金汤,飞鸟不过,但此时也正簌簌坍塌和流失……这无疑是个不祥的预兆,可是我又能拿什么阻止呢?在时间、岁月和沧桑面前,我只能任它一点点儿把我摧毁,就像脚下这道明长城。

离明长城不远,在一刀削斧劈的大峡谷上,有个立体的防御堡垒,叫红山堡“藏兵洞”。

它建于明正德年间,最多时驻军达一千多人,并设将军一人,领烽堠八墩,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城障。其“藏兵洞”为庞大坑道,上下两层,之间有木梯相通,总长度约三公里。进洞犹如进迷宫,蜿蜒曲折,洞洞相连,卧室、厨房、粮仓、炮台,瞭望口、通风口、火药库、兵器库等应有尽有,真可谓设计巧妙严密,匠心独运。我吃惊的是里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陷阱。它们隐秘、幽深,插着刀剑、尖木、箭头,看看头皮就发麻,眼冒小人,直出虚汗。在上面走,我想我已经掉下去了,而且不止一次。因为生活、情感中,那样的机关和陷阱比比皆是,而我总是只顾虚幻的遥远,却忽视脚下。

Copyright © 2023 9728太阳集团学报编辑部 版权所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箱 kfwyyjw@163.com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