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教改指引

教改指引

赋能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何为与何以为

发布者:  时间:2024-05-14 10:43:40  浏览: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2024年第4期第9-12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其作出深刻阐述和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由此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热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是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各行各业都在学习和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各自领域的关系及其对本领域提出的任务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一、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每一次文明形态的演变,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会形成体现该阶段时代特征的新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所提出来的新质生产力具有区别于过去任何历史时期的鲜明的新质属性。

  其一体现为动力源泉之“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融合机器人以及能源、空间和海洋技术的创新成果为标志,正在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和海洋等各个领域引发颠覆性的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具创新性的基础前提和最为强劲的动力之源。

  其二体现为发展理念之“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指南。

  其三体现为历史条件之“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比拟的制度优越性。并且,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的战略性部署,对于统筹“两个大局”、撬动发展全局具有决定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因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人心所向,得到了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历史上历次生产力飞跃所不具备的新历史条件保障。

  其四体现为要素跃升之“新”。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三要素。新质生产力对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三者实现质的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等),需要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尤其是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的新介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需要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甚至是类目剧增、虚实共存的场域都将成为扩展对象(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是“创新”之源泉,是“质优”之前提。四个“新”的达成程度决定着生产力的新质成色和所能企及的水平。从现实情况分析看,四个“新”中有的方面是已经具备的条件,有的方面是正在践行之中的理念,有的方面是正在追赶的前沿,有的方面还存在不足甚至成为了阻碍和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全面审视社会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促进或阻碍因素,通过优化加强积极因素、改革破除消极因素,以达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

 

二、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永恒的辩证运动中,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教育就是人类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发展,继而实现社会改造目标的基本路径。教育可以通过革新思想观念、生产劳动能力和推动科技进步等职能的发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伴生关系,是服务生产力发展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对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职业教育必定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首先,职业教育要更加热情地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倍增器,对新质生产力起着重要的催生作用。职业教育要及时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学习资源、设施设备、教学手段、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优化与革新,基于科技革命掀起课堂革命,跟进产业变革推动学业变革,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一致的,以创新为引领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其次,职业教育要更为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是统领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在持续深化,但无论在发展理念上还是办学实践中,与新发展理念不相符的现象和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创新型技能人才与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统筹“三教”与推进“三融”、中高本一体化育人、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多元办学格局形成以及区域职教资源的开放共享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都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高位指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向同行。

  再次,职业教育要坚持不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障。我国举办着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近3000万人,职业学校是产业工人培养的生力军,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职业教育要重点突出地赋能新质生产力三要素。新质生产力对于更高素质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劳动对象的跃升要求是极其全面的,需要赋能之处也是全方位的。如果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角度选择现阶段最需要职业教育破解的堵点卡点问题的话,个人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工艺的引入以及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是职业教育分别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的当务之急。

 

三、赋能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以为

  “何为”指的是能有什么作为,“何以为”则是指凭什么作为。职业教育凭什么做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宏观层面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职业教育也要凭借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继而赋能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做出战略部署。不管是统筹“三教”、推进“三融”的新要求,还是“一体两翼五重点”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举措,无不体现了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准确把握、对于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以及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化要求。对此,职业教育需要以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以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微观层面讲,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化”新工艺引入和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三个方面赋能新质生产力三要素则需要在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等实操层面展现新作为。

  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已是共识。而对于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的新质生产力而言,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优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努力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此,我们要客观评估当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新生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提高成材率和教育效能提供科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才有“经验型”和“天赋型”两种类型。“经验型”人才主要依靠坚持不懈的学习训练提高能力水平,而“天赋型”人才则不必经历等量的学习训练就能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水平。因此作为国家战略人才的高技能人才,也应该存在“经验型”和“天赋型”两种类型。“天赋型”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方面具有超过常人的先天禀赋,属于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遵循不同于一般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关注了对“经验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天赋型”高技能人才。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即使只有1%~3%的比例,具有“天赋型”高技能人才潜质的青少年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对这一群体的忽视等于放弃了对高技能人才“富矿”的开采,将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损失。为此,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早期发现与选拔,以先进信息技术支持高技能潜质测评的方法创新;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以先进教学技术支持符合高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手段创新。

  “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工艺引入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要素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不能守着过去的工艺教未来的人才,而要从手段论(通过“三化”而教)和目的论(为了“三化”而教)两个角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三化”而教,就是利用“三化”的手段,让教学变得更加先进、便捷,能够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例如:引入数字技术支持下的选材方式、人机协同的教学方式、虚拟仿真实习实训方式、基于大数据的生涯规划方式、三化场景下的评价方式等。为了“三化”而教,就是将“三化”的理念、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入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之中,以培养出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合格人才。

  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则是为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要素大大扩展的要求而必须开展的工作。专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连接行业、产业与学生学业、职业的桥梁纽带。就学校自身建设而言,专业强才能质量优;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专业匹配度高才能增强适应性;就社会认可度而言,专业前景好才能提升吸引力。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要赋能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上苦练内功。新质生产力把劳动对象扩展到了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业设置就需要有及时跟进的意识和机制。与此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对之进行改造升级,那么专业设置就需要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虽然完全亦步亦趋地同步调整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开发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跨界专业群,构建横向交叉融合、纵向贯通衔接的专业教学体系与学习机制等创新举措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