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部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团活动 > 正文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97集 陆俨少创作的国画作品——《教妈妈识字》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12-21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带领观众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在历史细节中探寻初心使命,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融于一体的重大主题表达空间创新拓展推向新的高峰。我们会陆续转载这一特别节目,供师生学习。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第97集 陆俨少创作的国画作品——《教妈妈识字》。

赏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渐减少文盲”的口号。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中华大地展开了。1956年,画家陆俨少根据席卷全国的扫盲运动,创作了中国画《教妈妈识字》,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陆俨少先生的《教妈妈识字》这幅作品,创作于1956年,描绘了在一个农家小院儿里,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儿正在教妈妈识字的场景。画作中,玉米、老树、农舍等景物的设置,近大远小,依次将画面划分为前景、中景、远景,增强了纵深的空间感。画家将画面的重点及人物放置在一个由瓜架、藤蔓、树干和树冠围成的取景框中,位置聚焦,显得尤为别致、温馨。木桌旁的小姑娘侧身扭头,一副专注的神态,正指着书本教妈妈识字。人物面部敷淡彩,身体基本采用白描的画法,烘托得红领巾格外鲜亮醒目。妈妈端坐桌前,表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跟随女儿学习,手中抱着的小娃掉了玩具,着急伸手去够。但无论是作为老师的女儿,还是作为学生的妈妈,都对此毫无察觉,沉浸在学习中。

画作用心展现寻常家庭中的细节描绘。人物身后半启的柴门上贴着“春风吹绿柳,丽日展红旗”的对联,在不经意处点明主题,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旧貌换新颜,人民心中的喜悦。屋檐下的瓜架上挂着的沉甸甸的硕大的瓜,代表着丰衣足食。墙根立着扫把和箩筐,小院儿收拾得整齐利落,看得出画中的妈妈平日勤劳,是操持家务的能手。中景处的老树,树干斜逸,勾皴结合画出的枝干苍劲有力。叶片采用泼墨画法,同时大树为画面提供了支撑感,更象征祖国博大的怀抱。

【画作细节欣赏】:

新中国扫盲运动】:

在春秋时期,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之后,教育这个贵族阶级的专属产物开始向平民阶级延伸,但是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能够真正接受教育的往往是地主阶级和大贵族。这并不是因为平民阶级的生活困苦,连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钱都拿不出,而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刻意的不让平民阶层接受知识教育,保持器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例如秦始皇实施的焚书坑儒,就是为了加强对平民阶层思想上的统治。这一封建时期留下的常规陋习即便是到了民国也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底层的老百姓认为接受教育不如学一门手艺来的实在,而教育还会区分男女,女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远远比男孩子低,这就导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国文盲数量众多。有数据统计显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率高达90%,也就是说每10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够识字。不光是在普通民众当中,在320多万名地方党员当中,文盲半文盲率也超过了69%,很多党员仅仅只有小学文化,大学文化程度的党员连1%都不到,正是因为我国文盲半文盲率十分严重,党和国家下决心要开展一次彻底的、全方位的扫盲运动。

1950年9月20日,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了文化学习当中,扫盲班开遍了工厂、农村、部队、街道,有不少农民还利用农闲的时间读书识字。到了1982年,全国办文盲和文盲人数为2.3亿人,虽然相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说明了我国扫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快扫盲工作的效率,在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为我国的扫盲工作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时间来到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文盲半文盲率已经下降到6.72%,到了今天,中国的文盲率已经清零。

文盲率的清零进一步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也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