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部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团活动 > 正文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第31集 范扬的国画作品—《支前》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1-05-03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节目“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带领观众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在历史细节中探寻初心使命,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融于一体的重大主题表达空间创新拓展推向新的高峰。我们会陆续转载这一特别节目,供师生学习。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范扬的国画作品《支前》。

【赏析】: 淮海战场上,每一名奋勇向前的战士身后,都有9位为他提供支前保障的乡亲。在每一条通往前线的路上,每一辆小车车轮前进的方向都能体会到人心的向背。1984年,画家范扬为表现在淮海战场上人民群众倾尽所有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民团结一心的革命精神,创作了国画《支前》。

在画作中,不管是扁担、车辆、粮袋、牛马,还是不计其数的人物造型,使用的都是圆润饱满的曲线。这样的流线处理,使画面的流动更加顺畅,突出了民工潮流涌动的大态势,表现手法上参照《清明上河图》,力求质朴、厚实,暗赭色调亦极统一。

画作描绘的是由众多人物构成的一个叙事场景,把支前民工涌动的洪流这一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股洪流之中,有牛车、驮着粮袋的驴子,也有人力推车、挑着担子的掮夫。从画面的右侧到左侧,人群从分散到密集,虽然越来越拥挤,但是毫无停滞之感;在画面的左上方,运粮队的间隙之中,一队民工抬着担架从前线护送伤员撤向后方,让我们感受到战役的激烈;画面右侧,正在奔进人群的三匹高头大马四蹄飞奔,像是刚刚从旷阔的地方跑来,而车夫还在扬鞭,丝毫没有慢下来的意思。由此也可看出民工支前的那种热切心情。在运粮大军中,除了肩挑背扛的男人外,也不乏妇女的身影。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三名年龄各异的妇女挎着装满馒头的竹篮夹在密集的人流中。

【画作细节欣赏】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