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部首页 > 动态资讯 > 动态新闻 > 正文

工艺美术系多措并举,推动教师主动转型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2012-04-24 】

工艺美术系 郝建民

伴随着国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政策的先后出台;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项目建设资金的重磅投入;伴随着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加紧落实;伴随着中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郑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开封市文化旅游名城的创建;我们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社会地位和振兴开封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市委、市政府对我院整合转型后的建设极其关注,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可以说,我院的转型和发展正处在风生水起的大好时机。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怎样利用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高职教育激烈的竞争中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重担落在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肩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箭在弦上,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树立强烈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院工艺美术系走在课改的最前端,为了破解转型后的诸多难题,实现工艺美术系的创新发展,从2011年9月,工艺美术系借助国家高职工艺美术教育的热潮,趁着中原经济的腾飞、打造开封文化旅游名城的强劲东风,乘势而上,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挖掘内部潜力,通过更新课程、打造精品、研修校本、工作室化、教学项目化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教师主动转型。具体做法表述如下:

一、实施思想引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学院要发展,师资是关键。目前,我们的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由开封教育学院、开封一师、开封二师、开封职工大学校、开封电大等几所学校资源整合后建立起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就工艺美术系来讲,师资学历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全系在编专业教师18人,工艺设计教师6人占专业教师的33%,油画、国画专业基础课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设计类专业技能型师资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双师型”师资。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还不适应,还不熟悉。同时又因高职教育紧贴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增设和撤销,出现了部分专业师资过剩、新设专业师资匮乏的现象。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必须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市场需求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杠杆;服务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教育客观规律。因此专业建设的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必将迫使着我们教师必须进行业务的更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单靠一张文凭、一门专业、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我系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了。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对我们每一位高职教师都是全新的挑战,为了能让老师们从思想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摆脱陈旧的束缚,解决上述制约着本系发展的问题,工艺美术系党政领导多次召开座谈会,分析论证本系专业建设及师资现状,多次组织教师开展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及论坛,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强调审势度时,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大力倡导“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激发教师乐学善学的思想潜能,鼓励教师主动转型。目前,工艺美术系教师积极承担新专业教学重担,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主动研修新专业新技能。工艺美术系教师主动转型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二、实施课程创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设新兴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打造校本课程,推动教师自觉转型。2011年12月,工艺美术系申报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立项建设专业。我国目前的旅游业以及由其带动的旅游工艺品等相关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旅游工艺品设计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也加大了对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因此,这一行业的学习、研究和制作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对我院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教学条件必须与专业发展相匹配,本专业的建设迫使教师转型,拉动了教师业务的提升,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景观:教师自行编写了符合“工作室化”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年画艺术》、《中国工艺史》、《装饰画》、《装饰布艺》等校本教材,并已经在校内专业教学中投入使用,待条件成熟后将公开出版发行。孙龙超、郝建民共同研究开发的《地毯烙画》新课程,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材料相衔接的方法,在全国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中尚属首创;一部分老师主动从专业基础课调整到专业技能课教学上来:朱飞、李雪亚老师积极承担了《摄影》课程;罗姗姗老师积极承担了《编制壁挂》课程;闫晓燕、陈志娟老师积极承担了《布艺》课程;丁智、李蕴祥老师积极承担了《泥塑》课程;这些教师的转型发展填补了我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师资紧缺的局面。

三、拓宽实习实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工艺美术系强化教师对“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艺术融入技术,技术凸现艺术”办学理念的理解,增强教师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适应“工作室化”教学模式需要,以名师、高级技师领军,教育理念领先、教学方法先进、德艺双馨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通过多种渠道训练,使转型教师技艺不断精湛。

1、联袂打造特色专业:①办学模式集团化,与国内外文化艺术企业联系,把开封的文化传媒公司、旅游工艺品企业、旅游景点联合起来形成集团化。②突出文化艺术,建立我系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旅游品开发研究所等。③建立文化艺术产品销售窗口,与社会接轨,起到对外宣传作用。④承接一些文化艺术类的大型活动,举办国家,省、市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开放式办学。

2、让教师走近企业:工艺美术系组织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有关教师到北京德华雅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封分公司和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郑州易斯顿艺术学院、河南大学陶艺工作室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和于德龙总监、任鹤林馆长洽谈了有关校企合作、方向对接、课程特色、实训重点等深度合作事宜。合作方对工艺美术系年画和陶艺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合理实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也为该专业的教、学、研和课程开发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

3、让教师走进车间:教师的转型过程需要下企业蹲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管理销售流程,熟悉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知识点、能力点,系统消化后可编成实训教材融入到专业教材中,让讲授的专业知识更实用。工艺美术系已与开封杨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建成汴绣实训室,并选派出李雪亚、李晓景、闫晓燕、祁颖4位教师教学之余投入到校中厂的汴绣车间进行转型培训,以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汴绣实操技术,早日达到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具体做法是:利用专业教学的阶段性训练特点,让转型教师轮流利用课余时间跟班学习与指导培训,与学生共同学习并参与学生管理,这样可更好地完成在工作第一线学习和提高,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解决学生在汴绣工艺的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4、请专家进学院:工艺美术系为拓宽专业师资引进渠道,努力探索从学院和企业引进专家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新办法,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已聘请肖红教授、白志刚教授、烙画大师杜广义为师生进行学术讲座,进教室辅导,给学生点评作业。本学期还聘请汴绣技师张英和泥塑技师梁丽给学生讲课和技术辅导,实现了专家、大师进课堂,形成了能工巧匠与教学的链接。让各种人才为高职教育服务,他们将其本行业、本岗位的技术要求、操作过程、实际经验、最新发展带到课堂上来,使学校教育更具实践性,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紧密、也有利于学生就业。

5、让优秀毕业生走上讲堂,讲述各自的生涯规划、奋斗历程、职场得失,提高教师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实现教学相长。

四、技艺进赛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竞赛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助推器。人才不是自封的,也不完全等同于资历、学历、职务、职称、考试、测评、票数等等,都可以作为人才认证的参照指数,但这些都还是间接的证明,最直接的证明在赛场、市场、发射场、足球场……真正的人才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花木兰,而不是在齐宣王乐队里“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工艺美术系注重师生技能大练兵,为师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3月22日,举办的地毯烙画作品展,共展出作品46幅,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利用烙铁在地毯材料上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肌理效果的作品,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装饰画,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既促进了新课程的开发,又使转型教师有了专心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专业课教师完成教学后及时举办课堂作业展,为学生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2012年3月5日工艺美术系选派20名学生参加第三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有18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工艺美术系荣获团体三等奖 。

转型既是痛苦的,又是艰巨的;因为教师要撇开自己原来得心应手的专业,涉足到以前根本没有从事的学科;同时转型又是幸福的,因为,教师通过转型丰富了自己的业务,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成就了我们的事业。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工美系教师转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1)本系原来只有二名教师获取工艺美术职业资格证,目前已有15名教师考取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占专业教师的83%。(2)主动转型教师已达10名、占专业教师的55%。(3)教师转型在工艺美术系已蔚然成风。千秋大业,任重道远,工艺美术系的教师们正在积极的努力着,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美好。